台灣新銳攝影家的影像藝術視界
◎鐘永和 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理事長
攝影面臨巨大的轉化是感光底片變革為數位圖像,影像由暗房製作,進入明室操作,攝影視覺藝術重大的撼動,掀起另一股影像藝術革命。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,年輕世代於感受資訊瞬息萬變,大開視野、愈見前所未有的數位攝影世界,創作觀點、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,完全超越過去的傳統攝影拘束,進入一個自由發揮、想像豐富,無限創意影像的藝術視界。視覺觀念藝術的時代,隨處發現讓人驚奇景象,生活充滿光影行色之旅,全拜數位攝影即看、即拍、即現的看見,以及進入影像處理程式的想像、展現創意,是當代年輕新銳攝影家的表現世界。世界正走向人文科技與藝術創意熱潮,任何領域藝術創作者,都在創造自己另一個藝術高潮,誠如個人長期的傳統攝影創作,秉持人文自然四字攝影觸角,人文是風情萬種,自然示包羅萬象,數位影像的今天仍是我攝影的方向。
新銳攝影家的影像藝術視界,旨意在數位攝影發達時代,訊息快速傳出、接收,沒有時間讓人等待,生活充滿許多期待,感覺現代人的生活好像進入了後現代。藉新銳影像藝術創意,呈現新的攝影歷程、邁入數位影像新進程,新銳視界因應現代數位攝影科技,做了某種觀念藝術連結,影像創作自我表現寬領域,不限題材的聚焦影像,保存攝影的本質與特質,同時跟進數位攝影的風潮,看見現代影像藝術多元面向,無限展演光影元件,進入彼此觀看的認識,推進視覺日記時代,也打開另一個生活記錄視窗,相仿攝影思維聚焦,攝影元素相互激盪,身體力行的行腳,心靈觸角一一灌進,體現一下暗房製作,和明室操作的影像質感,發現數位攝影科技無止境的創意。
世界文明進展,有賴於資訊科技發達,令人們溝通距離拉近更形成暢通無阻的空間。從原始到文明、從傳統到創新、從古典到現代、從遙遠到接近、從接近到靠近、乃至貼近,都經過人類智慧一段漫長思路過程。世界攝影術發明至今有一百七十三年,台灣真正攝影紀實發展只有六十多年,雖有發展歷程片段的差異,台灣的一般攝影風氣極盛,是超越一些國家,因此攝影在台灣的造像有多元面貌。近年吹的數位風,攝影很快地進入數位影像,展現前所未有的創意,將攝影轉換更有意思的世界,把數位影像有趣的、方便的、快速的、廣泛的、即興的製作一一展現,預期新世紀視覺印象,是豐富多元變化,而且可以更貼近影像,欣賞傳統攝影與數位影像創造的影像藝術。
從2012台北攝影節新銳攝影作品
反思當代攝影
◎鄧博仁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講師
攝影大致上可以現實生活中找尋靈感,將看到且記錄下來的紀實攝影,此稱為「發現」,另一種則是用大腦將自己想表達的以攝影媒介呈現的觀念攝影,可稱為「發明」。此次參與展出的創作者有王琬瑜、張國耀、盧昱瑞、楊哲一、陳柏亨、何坤儒x吳睿哲、林易蓁x林后駿、賴泉潓x莊孟翰。他們無一不表現出非常個人風格的青春及創意,又不失關懷社會的議題。其中何坤儒x吳睿哲兩人的集體創作《ordures崩落之前》值得一題。ordures(借法文,垃圾之意)他們以燈光投射在垃圾桶上,佯裝成高級夢幻逸品拍攝。暗諷人們垃圾丟了就忘,轉身離開就此不聞不問。以諷喻手法、造作設計,製造垃圾隆重登台效果,藉此諷刺現代都會、令人難為的齷齪現實。
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張國耀,在民國100年時關心著百歲人瑞的議題。「長命百歲是一種祝福,活到百歲卻是一種孤苦。」(作者語)。作者重重的丟出台灣高齡社會的問題。盧昱瑞作品充滿濃厚的人文關懷,藉由紀實攝影的手法加入作者強烈的主觀,企圖抓住那些即將消逝卻一切都在時光之流中漂遠的現實。楊哲一的《瘋景》,乍看以為是優美的黑白山水美景,實則紀錄了開發導致的殘暴碎裂現場,作者企圖傳達,人們所要追求的美景是在這些過於優化的沙塵景色之後,如與他刻意以古典山水形式作為對照的企圖心,作品極具諷刺。而身為媒體工作者陳柏亨,工作之餘關注隸屬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一群精神病孩子。當人們看見精神障礙者心中不自覺地築起了無形的高牆,他選擇的是伸出手臂想拉他們一把,更希望在象山之外的人們也能心境柔軟。他透過一張張精障小朋友們的肖像,傳達著這些孩童也有自己的夢想,他們不該被社會忽視。
王琬瑜因害怕拍人群,刻意保持距離以面對被攝者,加上跳脫傳統構圖的枷鎖,因此拍出有種獨特的疏離感。無論矛盾、焦慮、喜樂、瘋狂,她留下了個人的回憶,也留下她與被攝者共同存在的證據。林易蓁x林后駿的《青春期.青春情》藉由拍攝家人及朋友傳達著青春的自信、象徵與活力,也透露出表現青春是不需有任何掩飾的。賴泉潓X莊孟翰《虛擬情人》用來詮釋女性對於龐大慾望的釋放,以一種洩憤的方式呈現。利用西瓜來借彼喻此,對作者來說,食和性在潛意識中是相通的,是一種占有征服的表現。不管是「發現」或「發明」,攝影人不應離開群眾,更不應離開生活,應永遠在路上找尋題材,好讓更多人看到影像,進而想做些什麼或改變什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