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主題: 2010.03 改版 2011.02.17 點閱歸零  
聯合新聞 台北市
我的所有發表
查無發表資料!!
最 新 發 表
 怎樣拍餐桌上的美食
 影像後製與螢目校色
 香港-珠江客運
 紅酒-標錯價?
 剃光頭
 比利時火車站Vs旅
 龍年龍相攝影特展
 巴黎北站及盧堡火前
 中華電信國際漫遊費
 義大利最火紅的內衣
我 的 熱 門 指 數
聯合新聞網:台北市
加入日期:2008.09.25
會員編號:1232
生活相簿:2
各地美食:0
正妹型男:0
攝影比賽:0
線上展覽:0
文章發表:0
回應主題:12
人氣總數:2937
我 的 最 新 回 應
查無回應資料!!
我 的 好 友
我 的 粉 絲
asdsdf
JCfUZQsq
GRLpGpAG

 
 類別:旅遊見聞 2016/07/05 11:21  
中橫血淚開山 比打仗

中橫血淚開山 比打仗還恐怖    【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】

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、林巧璉、魏妤庭、李曜丞、徐庭揚、段鴻裕╱中橫報導

前言

中橫公路一甲子了,它不只是條徜徉山林間的公路,更刻劃跨越世代人們的生活記憶,滋味如人生,既苦辣又酸甜,各人品嘗不同,你是滋味已盡?回味猶存?抑徒留懸念,心想著:下一甲子的中橫又是何種人生?

「那段日子,比當兵苦、比戰爭可怕,戰場上看得到敵人,但開山鑿壁,不知道石頭什麼時候滾落」,一次爆炸就死了十多個夥伴,回憶六十年前參與中橫工程的場景,望著右手肘上曾經皮開肉綻的傷疤,老榮民李憲林雖說那是光榮印記,卻忍不住紅了眼。

高齡九十一歲的李憲林回憶當年在山上開路,生活十分辛苦,當時早上六點上工,晚上六點下工回工寮,沒有電燈,點蠟燭照明,晚餐過後就準備上床,收訊斷斷續續的收音機是唯一娛樂。

他提到,有一年過年,跑到谷關背米背菜,來回兩天一夜,回到工寮有些食材已發霉發臭,還是拿來吃。


▲ 2008.06.27
▲ 2008.06.27
▲ 2008.06.27

出生河南農村的他,十六歲被抓去當兵,他形容「沒有訓練就直接打仗」。民國三十八年隨軍隊撤退至廈門、金門再到台灣,民國四十五年,參與開闢中橫,少尉軍官退役的他,是帶卅餘人工班的分隊長,當時開鑿設備不先進,面對宏偉堅硬山脈、險絕難測峽谷,只有簡單鑿子、鐵錘,不能用炸藥炸就盡量挖,大石頭用鐵棍撬,往河裡翻,沒有機具,只能靠人工,搬運也是用人力,日以繼夜,任務艱鉅,「每個人雙手長滿厚繭」。

李憲林提到,他負責東勢到谷關間的天冷路段,那一處石頭很容易塌下來,炸藥一炸,石頭把河給填滿,河水上漲,若不及時逃離,一定沒命。

「兩次走山都躲過,我的分隊算平安」李憲林說,有一回走山前,驚覺不對勁,要同伴快逃;有一次走山是下工後五分鐘,命大逃過兩劫。別的連隊就沒那麼幸運,因炸藥知識不足,很多同伴犧牲,甚至整個分隊十多人一起炸死。

「常聽到某某人走了」李憲林說,施工期間常聽到同伴傷亡噩耗,體會到「要活在當下」,不知道哪天輪到自己丟命,因此一拿到工資就下山犒賞自己,當時公務員一個月薪水一千多元,他十天就能賺到,錢是用命換來的。

之後,李憲林又參與北橫、南橫,他說,中橫難度、挑戰最高,即使過了一甲子,血淚過往仍烙印在腦海,「很光榮,這條路是國際有名的,證明有心就有力!」

花蓮太魯閣附近的燕子口對多數遊客而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景點,但對高齡九十歲的築路人鄭常凱而言,卻是「連走路都會怕的驚險路段」。

鄭常凱開路半年,當時大雨造成山區落石鬆動,「我在洛韶被滾落的石塊壓倒,眼睜睜看著落石滑至深不見底的深淵。」他幸運地被同伴救起,在醫院住了八個月,撿回一命。如今他漫步在岩壁旁,伸手觸摸跟自己生命息息相關峭壁,時光彷彿凍結在六十年前。

【2016-07-01/聯合報/A4版/中橫一甲子昔日血與淚】


兩代情
 異鄉英雄 和兄弟葬台灣
      【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】

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、林巧璉、魏妤庭、李曜丞、徐庭揚、段鴻裕╱中橫報導

福壽山農場有個歷史老名字「梨山榮民農場」,民國四十六年六月一日成立,安置了一百名築路榮民。農場場員高朱強森跟梨山守望相助隊員劉添成都是築路人二代,對他們來說,爸爸築路的故事,編織成童年回憶中最重要的一環。

回想童年,他們倆都提到奔馳中橫沿途的「金馬號」長途客運,那些伯伯們口沫橫飛的回憶。劉添成說,每次上車就有聽不完的故事,隨著車窗外的景象變幻,車上的築路人們你一言我一語:「這裡這裡我鑿的!」

當然,也不全是快樂的事,有時經過某些路段,眾人鴉雀無聲,那可能是兄弟喪命的路段。

劉添成的爸爸吳春利是民國五年出生的,小時候在福建趕牛趕到一半,就被國軍抓上船,一路到了台灣。當時加入中橫開發到了梨山,在劉添成記憶中,「爸爸回家總帶著大傷小傷,手臂也曾被炸藥炸傷。」中橫沿路多岩石峭壁,而用木棧道架起的臨時便道非常狹小,榮民們只能以徒手方式開鑿,劉添成至今仍留著父親築路時用的十字鎬,「爸爸的一生都跟中橫有關,也在梨山安身立命,捨不得丟啊。」

劉添成紀念父親的方式是繼續守護這個山林,他加入梨山守望相助隊,常開著車巡視社區,也接送緊急需要就醫的長輩。

高朱強森今年剛滿五十歲,現在在爸爸朱發慶最愛的福壽山農場工作。

朱發慶生前告訴子女,「別把我送回山東了,我要葬在台灣,這裡是我的家。」在楊梅公墓裡,一旁就是他築路時的好朋友。高朱強森還在找山上適合長眠之處,希望完成爸爸想葬在梨山的心願。

 

【2016-07-01/聯合報/A4版/中橫一甲子昔日血與淚】


揪感心
 情同家人 小蔣甘苦與共
          【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】

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、林巧璉、魏妤庭、李曜丞、徐庭揚、段鴻裕╱中橫報導

「蔣經國的手很軟、很有肉」,今年八十三歲的工程師蘇鶴壽摸摸自己的手,遙想當年在中橫與時任退輔會主委蔣經國碰面的情況。他記得很清楚,蔣經國視察中橫六次,與榮民同吃同坐,穿越中橫山林,到各處精神喊話。

工程師趙世治對蔣經國親民印象最深刻,蔣經國曾對大家說,「如果還有一點飯,就是有飯大家吃。」當時馬上有人問,那如果只剩兩口飯呢?蔣經國則說,「只剩兩口飯就你先吃飽,我再想辦法。」

「小蔣是隨和的長官!」築路分隊長李憲林指出,蔣經國時任退輔會主委,他常常上山探班打氣,也陪著在工寮吃飯。當時路況不穩,一下雨就山崩,小蔣甘願用走的到達目的地。

民國四十九年中橫通車,蔣經國將花蓮段開路榮民就近安置在花蓮秀林鄉西寶地區,成立「西寶農場」拓墾。

蔣經國對榮民感情很深,都叫得出西寶地區榮民的名字,也常來探視,情同家人;他還為當地子女設小學,解決就學困擾。 【2016-07-01/聯合報/A4版/中橫一甲子昔日血與淚】
 


西寶榮民 小蔣掛念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【記者段鴻裕╱花蓮報導】

西寶,因開闢中橫公路而生,也是故總統蔣經國最掛念的榮民弟兄安置地;60年來,西寶地區的居民與蔣經國的情誼,依然深深牽繫。

民國49年,中橫通車,當時的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將開路的榮民安置在西寶地區,成立「西寶農場」拓墾山林;蔣經國對榮民感情很深,都叫得出西寶地區榮民的名字,常在視察中橫、花蓮時到西寶探視榮民,情同家人。

「蔣經國抱過我哥哥,每次來西寶,都會指著我的父親叫他的名字『程家金』。」談起蔣經國,西寶的第二代程瀚好像在緬懷家中令人尊敬的老長輩。他父親程家金於民國52年娶了阿美族姑娘黃瑞鳳,他兩歲時,隨父母由竹村梅園搬到西寶定居。

民國77年蔣經國過世,程家金非常難過,他要程瀚在一張印有蔣經國黑白照片的報紙空白處寫下「一生之中最敬重長官 領導者」。程瀚說,「父親就好像『精神支柱不見了』的感覺。」西寶地區也瀰漫濃濃的哀傷。 【2016-07-01/聯合晚報/A5版/焦點】


築路人 譜寫傳奇
 榮民開山 豈能歸功日人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【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】

記者林新輝、林文義、王慧瑛、林巧璉、魏妤庭、李曜丞、徐庭揚、段鴻裕╱中橫報導

網路上有極少數人熱議中橫是日本人蓋的,還有一段花蓮太魯閣行駛汽車影片。記錄中橫公路開發史「天命行腳」一書的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教授李瑞宗說,許多路都是建在前人基礎上,代代修築而成,但從谷關到天祥這最艱辛的原始森林,是靠榮民流血流汗打出來的,不容否認。

日據時日本人為加強東西交通,計畫開闢台中王田、南投埔里、霧社,經能高越嶺道路達花蓮銅門,但未動工即戰敗。當時太魯閣峽口到現今慈母橋附近約廿公里公路,為日人依原民傳統獵徑拓寬改良。

今年八十八歲的前洛韶工務段段長于寶楞說,最危險路段是中橫公路一百廿三公里處。這處山頭長滿千年紅松,地形險峻,弟兄施工時繩子一頭綁紅松,一頭綁身上,垂降到廿、卅公尺山谷中,身上帶了引信、雷管、錘子,到一定高度後,用十字鎬、鐵錘,打砲眼埋炸藥炸山。但強風吹來,施工中的榮民隨風飄盪,繩子磨著磨著就斷了,不少人因此墜谷。

八十三歲蘇鶴壽,是台灣第一代專業築路人。他想起與美國人合作往事,懷特顧問公司建議使用工具代替人力搬運,但一座機器比不上整隊工人搬運速度,在各處長官催進度壓力下,還是找榮民開鑿。【2016-07-01/聯合報/A4版/中橫一甲子昔日血與淚】



 
留 言 回 應
目前無資料!!

 

我的檔案中央氣象局Yahoo奇摩Google中央氣象台百度116賽鴿

手機版回首頁Alexa│M-W 線上人數:428 今日人數:5675 瀏覽總數: 42969990
客服電話:04-2312 3331 客服傳真:04-2312 9568 E-mail信箱 微信:Taiwan-116 LINE:116foto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116FOT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2010.6 改版